“一带、两环、十八廊”的总体慢行结构:
一带为超马滨水综合慢行带;
两环为北城核心慢行环和文化慢行环;
十八廊为白云山汇水形成的十五条水系滨水慢行道和水东片区三条滨水慢行道。
根据慢行功能分为通勤类慢行道和体验类慢行道,通勤类慢行道结合职住需求,串连办公、学校、商业中心、交通枢纽等公共设施,依托市政道路形成相对快速的慢行道路网;体验类慢行道加强与体育场馆、文化场馆、河流水系、公园景点、历史文化古迹点的衔接,通过相对慢速的慢行路网体验北城慢生活。
设置一级驿站2处、二级驿站15处、三级驿站29处,针对不同地段类型的空间特色进行慢行系统分类,分为城市体验型、历史街区型、休闲滨水型、公园景观型和山林游憩型慢行道。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确定了5条特色慢行选线的线位,为下一步实施提供参考,其中4条从处州公园出发,分别为城市活力慢行线(4KM)、超马体验慢行线(7KM)、山林郊野慢行线(26.5KM)和历史文化慢行线(16.1KM),另外设置联系城市东西向的灵山寺风景区和万象山公园的人文体验慢行线(10.1KM)。
《规划》提出以5条特色慢行线为下步实施计划,其中以大洋河慢行系统(河道长度约1.5KM)、贺家坑慢行系统(河道长度约4.2KM)和丽阳溪慢行系统(河道长度约4.6KM)为近期实施重点。